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3, v.17 1-15+125
理想·现实:论新乡村教育之“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3749/j.cnki.cn62-1202/g4.2025.03.005
摘要:

新时代赋予的新方位迫切要求、急切呼唤“新”乡村教育的面世。“新”乡村教育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理想范型,是在新的目标引领下,由新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客体,以及新的教学形式构成的完整系统。从现实出发,“新”乡村教育可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补齐短板,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实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支撑。为现实考量,“新”乡村教育是摆脱“内忧外患”生存困境谋发展的迫切需求,肩负赓续和发扬优秀乡土文化的现实责任。就现实的基础而言,陶行知“新教育”理念、当代学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田字格实验学校”等实践基础为“新”乡村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从理想的现实化来讲,“新”乡村教育必须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以乡土文化滋养浸润、建设有乡土情怀的师资队伍,以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发展,从良性互动中汲取能量。

Abstract:

The new orientation endowed by the new era urgently demands the emergence of“new”rural education.“New”rural education is an ideal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It is a complete system composed of new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w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obj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new teaching forms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goals.The“new”rural education stems from the need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 and provide continuous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From th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the“new”rural education is the urgent need to get rid of the“internal troubles and foreign troubles”and seek development, and shoulder the realistic responsibility to continue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homeland culture.At present, the“new”rural education h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ao Xingzhi's“new education”concept, the wisdom of contemporary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practical basis of Zhu Yongxin's“new education experiment”and“Tian Zige experimental school”.The effective way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reality”and“ideal”of“new”rural education is to take the road of conformal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ourish and infiltrate with homeland culture, build the teachers with local feelings, empower development wit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draw energy from benign interaction.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2] 胡鞍钢,鄢一龙,唐啸.中国新发展理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1.

[3] 周晔,徐好好,刘菊英.中国乡村教育学的时代价值、理论问题与建设方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2):30-40.

[4] 彭泽平,曾凡.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内涵、推进逻辑与实现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4(4):73-81.

[5] 欧阳修俊,梁宇健,周润伍.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内涵、价值与实现逻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4):22-30.

[6] 肖正德.新时代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指标体系及推进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2):42-47.

[7] 周晔.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00-109.

[8] 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2008(5):56-60.

[9] 李春玲,张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县域教育:从城乡分割格局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4):2-18+184.

[10] 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基本判断与治理思路[J].教育研究,2018(12):81-86.

[11] 唐智松,解丁香.新时代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向——基于“AGIL”模型视角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3(9):22-33.

[12] 徐金海.乡村学校如何走出发展困境[N].中国教育报,2020-09-30(5).

[13] 张学敏,尹春杰.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2(10):146-153.

[14] 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29-33.

[15]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140-157.

[16] 高展.乡村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隐忧与消解路径——以关系正义为视角[J].基础教育,2023(4):71-78.

[17]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EB/OL].(2023-02-09)[2024-1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2023_zt01/mtbd/202302/t20230213_1044232.html.

[18] 胡俊杰.教学空间赋能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5(5):49-55+63.

[19] 李臣之.论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7(2):3-9.

[20] 张涛,李森.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7):17-20.

[21] 周晔.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23(2):100-109.

[22]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148.

[23] 马晓强,崔吉芳,万歆,马筱琼,刘大伟,何春,车明佳,王重.建设教育强国:世界中的中国[J].教育研究,2023(2):4-14.

[24] 肖正德,谷亚.教育强国建设中乡村教育的使命担当:百年历程、当下意蕴与实践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24(6):26-32.

[25] 邬志辉,徐萌.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中国路径[J].教育与经济,2023(6):3-10.

[26] 黄家亮.百年变迁视野下的定县乡村建设实验.山东社会科学,2020(12):39-45.

[27] 杨卫安,袁媛.乡村教育发展生态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1-10.

[28] 周晔,彭宇.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结构-功能的理论视域[J].教育研究,2024(3):100-110.

[29] 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8.

[30]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24-425.

[3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32] 孟建伟.教育与文化——关于文化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3(3):4-11+19.

[33] 汪丽红.新时代重塑乡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4-61.

[34] 陆益龙.乡村文化的再发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4):91-99.

[35] 周晔,徐好好,刘菊英.乡村振兴中学校的乡土文化功能及其实现——基于对两省乡村教师的调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3(8):20-28.

[36] 张立平,程姣姣.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1(1):71-77.

[37]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3.

[38] 吴文涛.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学校?——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J].中国教育学刊,2018(3):37-42.

[39]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97-403.

[40] 汪楚雄.陶行知与中国新教育运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48-51.

[41] 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C].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8.

[42] 邬志辉.乡村教育现代化三问[J].教育发展研究,2015(1):53-56.

[43]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19-24.

[44] 秦玉友,邬志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思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8.

[45] 徐金海.从历史走向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21(10):24-34.

[46] 周晔,徐好好,刘菊英.中国乡村教育学的时代价值、理论问题与建设方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2):30-40.

[47] 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38-42+105-158.

[48]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1):1-44.

[49] 杨帆,俞冰,朱永新,许庆豫.校园欺凌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效应:来自新教育实验的证据[J].课程·教材·教法,2017(5):113-120.

[50] 杨帆.家庭环境是怎样影响小学生学习表现的——基于对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行动效果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71-83.

[51] 夏之晨,陈昊璇,杨帆.新教育实验行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2):15-22.

[52] 谢凡.田字格教育:探索乡土人本教育新模式——对话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J].中小学管理,2021(2):9-12.

[53] 顾明远.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N].中国教育报,2016-08-11(03).

[54] 崔瑞霞,谢喆平,石中英.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来源、历史变迁与主要内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6):1-9.

[55] 周晔.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00-109.

[56]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57] 王丽燕.学校要在振兴乡村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N].浙江教育报,2018-08-22(03).

[58] 王岳喜,李洪星.回归生活:哲学解释学视域中的教学内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2):61-64.

[59] 万怡.乡村中青年教师流动的场域、惯习、资本作用机制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1(3):88-96.

[60] 刘敏,石亚兵.乡村教师流失的动力机制分析与乡土情怀教师的培养——基于80后“特岗教师”生活史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6):15-19.

[61] 沈伟,王娟,孙天慈.逆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J].教育发展研究,2020(Z2):54-62.

[62] 王艳玲,陈向明.回归乡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9(20):29-36.

[63] 裴淼,蔡畅,郭潇.文化回应性教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J].教师教育研究,2019(6):21-25.

[64] 陈丽,张文梅,郑勤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方位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3(9):1-8+17.

[65] 段兆兵,朱家存.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双短缺”困局及纾困之策[J].教育科学,2019(4):45-51.

[66] 王继新,张伟平.信息化助力县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2):1-7.

[6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55/201804/t20180412_332961.html.

[68] 潘璐,叶敬忠.“大发展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2-12+188.

[69] 朱永新.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21(1):15-19.

[70] 王海英.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问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5):56-59.

[71] 罗伦洪.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助推乡村教育振兴[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05.

[72] 王传金.家校共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教育学刊,2023(10):105.

[73] CRAWFORD B.Uknowledge from school of crisis to distinguished:how one school continues to defeat the odds[EB/OL].(2018)[2024-12-06].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 paperid=2a32b256884d9713 bfb3c6cecd1adba2&site=xueshu_ se&hitarticle=1.

[74] 周晔,徐好好,刘菊英.乡村振兴中学校的乡土文化功能及其实现——基于对两省乡村教师的调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3(8):20-28.

基本信息:

DOI:10.13749/j.cnki.cn62-1202/g4.2025.03.005

中图分类号:G521

引用信息:

[1]周晔,胡俊杰.理想·现实:论新乡村教育之“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5,17(03):1-15+125.DOI:10.13749/j.cnki.cn62-1202/g4.2025.03.005.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